专家称美联储将在年底冲破MATIC美元,引发引发关注
美国经济温和复苏的话题近期受全球投资者热议,然而衡量经济复苏的经济指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却没有显著增长,但通胀率却有所抬头。就连美联储(FED)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出面向全球投资者泼凉水,他九游网页版警告美国有限入滞胀的风险,而且非常高。
时间指针拨回到2007年,次贷危机把各大金融机构拖下水,美联储自此连续10次降息利率从5.九游官方25%降至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抵消了过去5年的加息成果。除此之外还收购大量麻烦资产。到2008年9月危机全面爆发后,美国政府又通过8500亿美元救助资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一次性把储户的存款保险标准从10万美元提至25万美元。事后证明,这些举措仅仅把危机向后拖延而未根本解决这次影响深远的次贷危机,大企业破产案更是不断增加,失业率很快上升至10%,之后进入了历时长达8年的经济复苏过程中。
上周五美国公布的7月失业率降至4.3%,民间劳动参与率上升至62.9%,要知道一年前美国失业人口有一半放弃寻找新工作,而本次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有所改善。但美国经济复苏的其它重要指标不容乐观,7月非制造业指数降至去年8月以下新低,制造业指数也在大幅下降,支撑美国经济动能的零售额在2017年一直保持稳定。
然而,美国目前的实际利率依然处在历史低位,拿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扣除预期通胀之后,实际收益率低于1%,也就意味着美国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在1%多,这么低的投资回报率很难让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增加信心。过低的投资回报率更是体现在越来越高的美股指数上,近期美股永攀历史高峰,正是美国实体经济发展艰难,投资者宁愿把资金投在来钱快流动性更快的股票、债券上,造成了美股指数不断上涨而债券的收益率却未能增加。
经济增长不单要靠一系统漂亮的数据支撑,还要看到经济复苏中的制度因素。美国的庞大债务问题成为共和党和民主党争执的焦点,债务一方面限制了政府的能动性,在财政上不可能拨付出过多的资金解决经济中的一些问题,譬如再就业培训、公共设施的维护、部分基建项目的投资等。另一方面,过高的债务意味着还账的压力山大,在经济刚刚有点起色的当下,不断增加的债务利息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也限制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减税顺利实施的可能性。尽管美国白宫国家经济顾问Cohn说到“美国经济增速将为减税提供资金补充。”但是,显然在各方面经济增长不稳定的当下,可能性很小。
通用汽车公司工人举着标语在厂区的公路边抗议资方
有人说美国可以开动印刷机来还债,提醒大家,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若美国不顾美元币值的稳定性而肆意印刷美元稀释币值,那么全球投资者就会抛弃美元及美元资产,转而寻求人民币一类的硬资产进行保值,美国的国债发售将失去世界市场。因此,像美国想继续享受铸币税这种隐形税收的好处,就要考虑它的币值稳定性。不可否认,美元币值在缓慢减少,因为美国国内实际的经济体量,包括上面说到的制造业指数、非制造业指数等都并不稳定,这也是过去几年人民币等非美货币增值的主要原因。
美国强大的工会组织也一直在阻挠各项经济改革政策,由于最低工资法中对于劳动者的工资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这严重损害在美企业的应对危机和发展的潜力。金融危机后百年老企通用汽车破产案中,强大的工会组织未作任何让步,这让通用最终选择破产,政府接管通用汽车之后一直在用财政资金为这些就职工人付工资和高水平的福利。政府拿出来的财政资金当然是全体美国纳税人掏的,也就是用全美国人的钱来补贴这些工人。类似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企业有很多都选择宁愿破产,也不愿意花更高的成本去谈判。这也是很多资金宁愿投资股票、国债也不愿意投资美国实体企业的原因。
由于美国经济过去相比其它国家的富有,在过去几十年产生了庞大的滋生利益团体蚕食全体美国人的利益,这些团体影响着选举和一系统的经济发展政策更加倾向于他们自己,这也是美国两党争执不下的最大原因。利益团体是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在美国特别明显,这阻碍了美国经济自由化的进展。近些看到,这些利益团体更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政策最终让总统签署成为法案,这损害了美国全体消费者本可以享受低成本的消费服务。
中美因贸易争端暗中较量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现象,正说明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问题。尽管以美元计价的GDP不断增长,然而这是低息环境下的统计数据,仅是个统计数字具有必然性,实质上,美国近些年出口额在不断缩小,正说明美国生产能力及全球竞争力仍然在流失。美国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中国痛定思痛正后不断改善结济发展结构并努力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缩减对美国市场市场的依赖,美国人民是否会消费生产成本高昂的美国货呢?美国人会否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愚蠢行为自我九游登录入口检讨呢?
茶可醉人,佛可渡人。投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赚钱,本文由外汇投资解
析师(zdjs2828)指点江山原创首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一个有态度的分析师,策略家,财经时评人。
1 条评论